链接已成功复制

利雅得收复战役

saudipedia Logo
利雅得收复战役
文章
阅读时间为 1 分钟

利雅得收复战役是由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沙特国王率领的一场关键战役,他在战斗中成功收复了利雅得。这一胜利标志着沙特阿拉伯王国统一进程的开端。战役于 1902 年 1 月 15 日清晨爆发,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率领63 名战士突入马斯马克堡,并在此宣布由其重新掌握利雅得的统治权。

利雅得收复行动的起点

在第一次于塞里夫战役中未能成功收复利雅得之后,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返回并极力说服其父——伊玛目阿卜杜勒-拉赫曼·本·费萨尔,允许他再次尝试。然而伊玛目起初拒绝了这一请求,认为当时的形势尚不适合采取行动。但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坚持不懈,最终获得了父亲的同意。1901 年上半年,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从科威特出发,踏上了收复利雅得的征程。

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备好了坐骑、武器和给养,率领随从自科威特出发。他选择经由沙漠腹地行进,以免出征的消息迅速传至伊本·拉希德。随行人数当时约为 40 人。最终,他们抵达一处名为“乌亚纳(意为‘小泉’)”的地点,位于哈萨西北部。在那里,约有1400 名来自当地部落的战士加入了他的队伍。

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率军自乌雅伊纳出发,向利雅得进军。他利用伊本·拉希德当时正驻扎在哈费尔·巴廷准备进攻科威特的机会,顺利抵达利雅得以北的哈费尔·阿特什。其后,他派出部分部属前往利雅得,侦察并探查攻打伊本·拉希德驻军的可行性,并约定在哈费尔水源地会合。该水源地位于利雅得以北,距离约73 公里。随后,侦察人员带回消息,认为当时的局势并不适合立即向利雅得推进。

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率领部众沿着内志边缘行进,并攻打了一些效忠于伊本·拉希德的部落,从中获得战利品后返回哈萨,为部队补给。四天后,他再次在利雅得附近的多个地区发动袭击,并抵达哈费尔·阿特什,在那里将战利品分配给部属。随后,他继续逼近利雅得,直至抵达宾班,这是利雅得以北的一个水源地。他曾尝试由此进入利雅得,但因形势不利而再次返回哈萨,并在当地停留约两周。在此期间,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名声和行动广为传播,加入他的兵力不断增加,人数已达约 2100 人,包括骑兵和骆驼骑兵。

伊本·拉希德对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的行动感到不满,并成功说服驻哈萨的奥斯曼当局禁止他在当地补给和停留。这迫使他转往哈拉德。由于进入冬季,部队中部分战士返回各自部落,只剩下约60 人继续追随,其中包括最初从科威特随行而来的战士。阿卜杜勒-阿齐兹率领他们前往位于哈萨以南的耶卜林地区。在 1901 年 11 月底,他收到父亲从科威特派来的使者,转达其父要求他停止行动并返回科威特的指令。阿卜杜勒-阿齐兹随即召集部属,向他们宣读信件内容,并让他们选择是回去还是继续跟随。众人一致选择留下。于是,他嘱咐使者将这一立场和忠诚转告给父亲。

利雅得收复计划

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前往哈萨,并派遣一名部属获取补给,随后率领队伍向南进入贾富拉沙漠边缘。在那里停留了50 天(1901 年 11 月至 12 月),其间经历了严酷的环境,骆驼损耗严重。之后,他离开贾富拉,继续向南行进,抵达哈拉德附近的水井,并在宰牲节前夕到达阿布·朱凡水源地(1902 年 1 月),停留两日。第三天傍晚,他启程进军利雅得,并于 1902 年 1 月 13 日下午六时抵达舒盖卜山谷。

在舒盖卜山谷,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将部队分为两部分:第一组约 23 人,负责看守行李和骆驼;他亲自率领其余 40 人继续向利雅得进发。临近城墙时,他再次将部队分为两组:一组 33 人留在城外,由其弟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拉赫曼率领;他则带领剩下的7 人潜入城中,从已损毁的城墙缺口进入,悄然潜行至利雅得总督府邸附近的一座房屋。此时,阿卜杜勒-阿齐兹派遣两位堂兄——阿卜杜勒-阿齐兹·本·朱卢维与法赫德·本·朱卢维——前往第二组,与其弟穆罕默德所率部队会合。

利雅得收复战役的事件经过

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与随行的 7 人潜入阿吉兰宅邸,将仆人们集中在一间房内。阿卜杜勒-阿齐兹得知阿吉兰夜宿于马斯马克堡,遂召来其弟穆罕默德及率领的 40 名随从至阿吉兰宅邸,为拂晓后的交锋做准备,并在此制定了作战计划。

战役于 10 月 5 日清晨正式打响。随着太阳升起,阿吉兰与其卫兵打开马斯马克堡大门走出,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率部属亦自宅邸中出击。双方随即交锋,战斗最终以阿吉兰及其部分部属阵亡而告终,其余守军投降。战斗结束后,阿卜杜勒-阿齐兹的一名随从登上堡垒塔楼,向仍未察觉战斗的城中百姓宣布:主权归于真主,然后归于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沙特。

利雅得收复战役的重要性

利雅得收复战役之后,沙特阿拉伯的统一进程正式开启。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为此奋斗近三十年,直至 1932 年宣布统一全国,定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