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寺 (Grand Mosque) 是克尔白在其中的清真寺,克尔白是穆斯林的朝向(即礼拜时的方向)
禁寺的重要性
禁寺与朝觐和副朝仪式息息相关,因此穆斯林若有能力,便会前往禁寺完成五功之一的朝觐。 在禁寺礼拜一次,相当于在其他清真寺礼拜 10 万次。 禁寺内也有几处宗教地标,如易卜拉欣立足地、黑石和渗渗泉。
禁寺的位置
禁寺位于麦加中心,周边地区称为中心区域。 它受禁寺和先知寺事务总署监管, 可容纳约 200 万名礼拜者。 纵观沙特历史,禁寺仅关闭过一次。1979 年朱海曼恐怖袭击事件时期,为确保礼拜者的人身安全,禁寺完全关闭了两周时间。 此外,在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保障礼拜者和游客的健康安全,禁寺部分关闭。
禁寺的面积

禁寺的建筑
从内部看,禁寺建筑包括巡游地及其周围的易卜拉欣立足地、渗渗泉、演讲台、艾萨推(柱廊)和麦盖马特(四大伊玛目的立站地)。 这几处都经历过无数次翻修和改造。
马塔夫
马塔夫是指克尔白周围铺有白色大理石的庭院, 现被称为萨汗(意指庭院)。 穆斯林会在马塔夫内绕克尔白进行塔瓦夫 [亦即巡游] 仪式。 历任哈里发、国王和统治者都给予此处极大的关心和重视,致力于其建设和扩张。 阿卜杜拉·伊本·祖拜尔(愿主喜悦之)建造了克尔白,并在 684 年建成克尔白后首次为马塔夫铺上大理石, 用剩的石料被他铺在了克尔白周围约 10 臂长范围的空间。 其他人纷纷效仿,铺满了马塔夫余下地面。 公元 709 年,韦立德·本·阿卜杜勒-麦立克给马塔夫铺设白色大理石。马塔夫历史上多次经历地面重铺与翻新。
最初,禁寺是围绕克尔白的开放庭院,供朝觐者进行塔瓦夫仪式。 在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和阿布·伯克尔(愿主喜悦之)时代,这里没有围墙,而是安置了带门的围栏,让人们可从四面八方进入。 欧麦尔·本·赫塔卜(愿主喜悦之)成为哈里发后,来禁寺的人数增加,他就扩建了禁寺。 他买下了邻近的围栏拦住的区域,拆除了相关建筑,将此区域并入禁寺, 接着,他再用矮墙围住了这里,矮墙高度不及禁寺, 上面安有灯。 欧麦尔是最先利用墙扩建禁寺的人。 之后,奥斯曼·本·阿凡哈里发(愿主喜悦之)于 647 年购买了房屋,以之扩建圣地。 他建造了禁寺和柱廊。 因此,奥斯曼是向禁寺增加柱廊的第一人。 此后,马塔夫周围增加了支柱和横梁以悬挂照明装置。 在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和阿布·伯克尔(愿主喜悦之)时代,它们也被用作禁寺边界的标志。 这段时期之后的任何新增事物都属于后期扩建。
经历 1968 年扩建的新马塔夫是一片以克尔白为中心、直径 64.8 米的完整圆形区域。 它周围是两条相邻的廊道,均宽 2.5 米, 高 20 厘米。 1979 年扩建工程中,障碍物和走道被移除,演讲台和宣礼台被重新安置。 渗渗泉口被降至马塔夫之下,靠近马塔夫外圈。 2003 年,储存渗渗泉的地下室入口被盖住,以尽可能充分利用马塔夫庭院。

演讲台:历任哈里发和统治者过去常于周五在禁寺宣传,他们会站在空地上,面向克尔白和黑石。 这种仪式持续至 664 年。 当年,穆阿维叶·本·阿布·苏富扬(愿主喜悦之)自叙利亚来此朝觐,带了一个木制的三层宣讲台。 他在禁寺宣讲,成为站在宣讲台上进行宣讲的第一人。 此宣讲台定期得到修缮, 它持续被用于演讲,直至哈伦·拉希德进行朝觐,当时他手下的埃及总督穆萨·本·伊萨赠给他一个用木料精雕细琢而成、造型华丽的九层宣讲台。这就成为了禁寺的宣讲台。 最初的宣讲台被移至阿拉法特。 阿拔斯哈里发瓦西格下令为禁寺,以及米纳和阿拉法特建造宣讲台。 蒙泰撒勒·本·姆太万凯勒·阿拔斯(后成为阿拔斯哈里发)在其父统治期间进行朝觐时,人们为他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宣讲台。 他在麦加宣讲,之后率众礼拜。 此后,禁寺又增添了一些宣讲台, 最后增添的是苏丹苏莱曼的宣讲台,苏莱曼于 1559 年将此宣讲台赠给禁寺。 这座宣讲台以熠熠生辉的纯白大理石制成, 有 13 级台阶,顶端 4 根大理石柱,以及石柱上方由坚固木料制成的矩形穹顶。 总体表面镀银,饰以璀璨的黄金。 这些穹顶走过不同时代,历经 388 年依旧光泽不减。 这座宣讲台高度(从马塔夫庭院测量至穹顶的月牙形顶点)约为 12 米。 它有一项独一无二的特质:无论春夏秋冬哪个季节,阳光都不会直射到宣讲者所在点。 宣讲者想在禁寺内宣讲时,就会将这座宣讲台置于克尔白墙边,具体位置是黑石与也门角之间。 宣讲者会先触摸并亲吻黑石,再背诵一段祷文并登上宣讲台。 以前在宣讲结束后,宣讲台会被移至渗渗泉旁。 而苏丹苏莱曼将上述宣讲台赠予禁寺后,该宣讲台位置就再无变动, 沙特时代之前的宣讲都于其上举行。 当不得不扩建马塔夫时,阻碍人们进行塔瓦夫仪式的所有事物(包括这座宣讲台在内)都被移走。 它被重新安放于奥斯曼门廊内,朝向艾只亚德一侧。 周五宣讲期间,它会被移至克尔白旁。 周五宣讲结束后,它会被重新放回奥斯曼门廊内。 这座宣讲台一直留在原处,直至 1980 年它在朱海曼事件中遭到破坏。 它的一些部分得到保存,被转移至乌艾尔尤德的两圣地建筑展览馆。 随后在哈立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国王执政期间,一座新建的木制宣讲台替代了它。 该宣讲台继续被用于宣讲,直至可远程控制的新宣讲台出现。 这一新宣讲台结合了正统的伊斯兰装饰与先进技术。 在尝试使用后,人们对其提出了建议并做出了相应调整,禁寺接收了此宣讲台并在 2002 年斋月的首个星期五将其投入使用。
四大立站地:人们在禁寺发现了四大立站地,这四个立站地分别供四位伊玛目专用,四位分别是:阿布·哈尼法、沙斐仪、艾哈迈德·伊本·罕百里和马利克。 这些立站地上有以立柱支撑的屋顶遮蔽,各有一个窑殿。 分属不同思想学派的伊玛目在各自的指定圣殿领导祈祷仪式。 上述四座圣殿均位于马塔夫后面,也在渗渗泉后面。 它们的具体建造时间未知,但可能是在 940 年至 1095 年间。
直至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国王批准扩大马塔夫时,这四大立站地依然存在。 它们的拆除时间为 1958 年, 拆除顺序为罕百里立站地、马利克立站地、阿布·哈尼法立站地和沙斐仪立站地。 沙斐仪立站地拆除工作有所延迟,因为它并不像其他三个一般有单独的独立结构。 它位于渗渗泉建筑上方,因此拆除工作推迟至渗渗泉建筑落成(1963 年)后。
灯具:据说首位为进行塔瓦夫仪式之人和禁寺中人提供照明的是乌克巴·本·阿兹拉克·本·阿米尔·加萨尼。 他曾在自己的房屋旁放一盏大灯,为进行塔瓦夫仪式之人和禁寺中人提供照明。 他的房屋邻近禁寺,当时的禁寺很是狭窄,周围有排排建筑但并无围墙。 阿卜杜勒-麦立克·本·麦尔万统治时期,照亮渗渗泉的灯被放在黑石附近。 欧麦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曾指导民众在伊历一月中可见新月之夜点火照亮麦加周围地区并为朝觐者挂灯,以此防盗。 阿尔马蒙哈里发统治下的 831 或 832 年,西侧角落照亮渗渗泉的灯对面放置了一根高大立柱。 穆罕默德·本·达乌德成为麦加的统治者时在也门角附近和黎凡特角附近各安装了一根高大立柱。 哈伦·瓦西格·比拉继任后下令建造几近 10 臂长的立柱。 这些立柱位置在供人们进行塔瓦夫仪式的区域周边,为进行塔瓦夫仪式之人提供了便利。 他还下令安装了八盏大型吊灯用于照明,其中两盏悬挂在禁寺的不同方向。 据说首位在禁寺照明区点灯的是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曼苏里。 他在禁寺中央架起木柱,在其间悬挂绳索, 放上灯笼照明。这种做法延续下来,各位王子、哈里发和苏丹全年都会放上照亮渗渗泉的灯。
巴尼谢巴大门是一座现存拱门,靠近易卜拉欣立足地(愿主福安之),与克尔白大门相对。 禁寺扩建前,它最初被称为和平之门。 人们认为其建造者是巴尼谢巴族人,因为它就位于克尔白领导人谢巴·本·奥斯曼·哈吉比住所旁。 在沙特首次扩建工作第二阶段(1962-1969 年)的马塔夫扩建工程中,这座大门连同其他障碍物都被移除。
指向黑石的线,马塔夫庭院曾有一个圆圈,圈内是黑石和也门角的标识。 圆圈已被移除,如今在其原位上画有一条指向黑石位置的线, 也添加了绕行起点与终点的标识。 后来,研究表明,人群往往在这条线上拥堵绊倒。 人们认为,移除它反而有益。 确实,这样做让克尔白外绕行的朝觐者大为轻松,减少了黑石处的拥堵。

麦斯阿
它是禁寺以东的一条道路或街道,南靠萨法,北邻玛尔瓦。 萨法和玛尔瓦是禁寺与麦加平原间的两座山。 穆斯林朝觐或副朝时,须以萨法为起点,在其与玛尔瓦之间进行 7 次奔跑。 从萨法到玛尔瓦是一轮,玛尔瓦到萨法又是一轮,如此 7 次,终点便在玛尔瓦。
麦斯阿有 13.5 个世纪都为开放空间。 想要进行奔跑仪式的人,需攀登萨法直至可见到克尔白,面朝朝向,向全能的真主祈祷。 随后此人要前往玛尔瓦。刚离开萨法时,他会见到一条山谷, 他要下到其中,奔跑穿越山谷, 然后继续进行奔跑,前往玛尔瓦。 到达玛尔瓦后,他会向上攀登直至可见到克尔白,并向全能的真主祈祷。 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哈里发阿布·加法尔·曼苏尔统治时期,当时麦加总督阿卜杜勒·萨马德·本·阿里·本·阿卜杜拉·本·阿巴斯在萨法和玛尔瓦分别建造了 12 级和 15 级台阶方便攀登。 这些台阶在历史上被翻新和修缮过不止一次。 1923 年,在谢里夫·侯赛因统治时期,麦斯阿街道上建起遮阳蓬,让朝觐者免受正午骄阳炙烤。 这是麦斯阿首次有遮阳蓬。 至于麦斯阿的地面,首次修缮和平整地面是在马赫迪时期,他启动了从各方向扩建禁寺的大型工程。 这次扩建工程也涵盖麦斯阿部分区域,因此麦斯阿地面得到平整,凹处被工程剩余土石填满。 历任统治者一有机会便修缮麦斯阿地面,直至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国王即位, 他于 1926 年下令用方形石块铺设麦斯阿。 这是首次以石块铺设麦斯阿。 此前,这里是会扬尘的土路。 1949 年,麦斯阿遮阳蓬也依照这位国王的命令进行翻修, 其全长为 20.5 米。 沙特扩建禁寺项目于 1956 年完工前,遮阳蓬曾被拆除又重装。 它保留至 2001 年就被完全移除。
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国王眼见礼拜者和朝觐者逐年增加,造成过度拥挤,便下令进行研究并起草设计方案以扩建禁寺。 禁寺扩建项目的最初设计始于 1956 年初,当时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国王已逝世,正值苏武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国王在位期间,他决心执行父亲扩建禁寺的命令,就从麦斯阿相关建造工程开始。 1957 年,玛尔瓦的拱门出现一条裂缝。 政府担心人们进行奔跑时被掉落物砸中,便决定拆除该拱门。 1958 年,萨法上的建筑也被拆除。 在 1958 至 1962 年间,萨法和玛尔瓦上分别新建了阶梯供人上下,但后来阶梯被大理石滑梯取代。
如今人们认为麦斯阿长度超过所有同类通道。 它是两层建筑,长 394 米,宽 20 米, 以钢筋混凝土建成,具有混凝土结构。 该结构纵向建在山谷致密沙层上,接近萨法和玛尔瓦山的部分建在火成岩上。 麦斯阿高 11.75 米,共有 16 扇门。 东侧的 11 扇门面向固沙视耶街,余下 5 扇在和平之门后的西侧。 两侧都设有护栏,形成了双通道供年长和患病的进行奔跑之人通行。 麦斯阿各侧共有 228 扇窗户用于通风。 此外,它还配备了沙漠空调系统和风扇,以调节麦斯阿内部空气。 地面和窗户以下的墙面都以大理石铺设。 麦斯阿有 64 个拱门(门框),彼此相距 5 米, 拱门支柱上覆盖着大理石和人造石。 萨法和玛尔瓦斜坡上间隔铺着大理石,以防进行奔跑的朝觐者滑倒。 萨法上方竖设穹顶。 玛尔瓦外观呈金字塔形,外面覆有半圆形绿色瓷砖。 来此的朝圣者与日俱增,在地面层上再加一层已成必要之举。 第二层和地面层一样,长 394 米,宽 20 米。 它的高度为 8.5 米。 为让进行奔跑之人在第二层能看见萨法和玛尔瓦,人们在两边分别增添了圆形和矩形阳台。 两处各有阶梯和通向麦斯阿的平台。 一座桥建在麦斯阿尽头的玛尔瓦,将其连接至北部的盖拉拉街。
渗渗泉
它位于克尔白以东的马塔夫庭院,靠近穆勒太扎木。 这口井年代久远,可追溯至伊斯梅尔(愿主福安之)时代。 它的一些阿拉伯语名字包括:渗渗泉、马克图玛、麦德努纳、饱足、解渴之泉、吉卜力勒的奔跑、吉卜力勒的海兹麦、疾病的治疗、饱腹的食物、阿卜杜勒·穆塔利布的哈飞拉。 这些名称都与其特质和位置起源有关。 现代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渗渗泉水源自古老基岩的三处岩石裂缝,这些裂缝从萨法一侧延伸至玛尔瓦一侧,并延伸至克尔白下。 水在井内汇合。 这口井内壁曲折,向克尔白方向倾斜,无法从井口望至井底。 从井口向下算的内部深度为 14.80 米。 这一深度往下,有两处洞口为其供水,一个面向克尔白方向,一个则面向艾只亚德方向。 继续往下是一个在山中凿出的部分,深 17.20 厘米。 这些测量差异很小,原因是这口井如今在马塔夫的表面以下,而过去在马塔夫表面以上,那里是当时的测量起点。
历代哈里发、国王和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渗渗泉。 他们建造了这口井,并进行改造以匹配其地位。 阿布·加法尔·曼苏尔最先在渗渗泉内和格栅上及其地面使用大理石。 在他之后,修缮和改造工作一直持续到沙特时代,当时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国王下令安装一台水泵,将渗渗泉水泵入两个上部的锌罐。 每个水箱与分布在井周围的 12 个水龙头相连,人们本来得用桶打水。 之后,这口井上的建筑物被拆除。 1962 年,沙特国王颁布了一项扩建马塔夫的最高命令。 渗渗泉口被降至马塔夫之下,位于深度 2.7 米的地下室。 来此需走楼梯,楼梯分为两部分,分别专供男性和女性使用。 这标志着水桶打水阶段正式结束(1963 年水桶被水龙头取代)。 1979 年,哈立德国王下令使用最新方法并派出经验丰富的潜水员清理渗渗泉。 这是渗渗泉史上最伟大的清理工程之一。 得益于此,井内满溢真主赐福,水量远超以往。 法赫德国王在位时期,其认为对禁寺的研究有必要覆盖渗渗泉地下室入口,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 马塔夫庭院。在繁忙时期,这处庭院会挤满朝觐者。 为给朝觐者提供便利并保护其安全,通往渗渗泉的地下室入口被覆盖,饮水器移至马塔夫庭院一侧。 饮水器分两区放置(分别供男性和女性使用),饮水器上方为新拱廊,拱廊的建造工程是禁寺马塔夫扩建项目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禁寺平均分布着多达 27,000 个(随季节变化会有增加)容器,人们如今在禁寺各处都可取用来自井内的渗渗泉水。 除了遍布禁寺和周围广场的逾 550 个饮水器外,这里还安置了多达 3,000 个水龙头。 禁寺外也有渗渗泉供水设施,能让朝觐者灌满水袋。 这口井每秒可抽 11 到 18.5 升水。 法塔赫门对面的冷却站建于 1984 年,负责冷却渗渗泉水。 2010 年,于库代区域设立的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渗渗泉配水项目,在渗渗泉服务方面以及满足其相关增长需求方面均被视为一次重大飞跃。 自项目落成以来,已为超过 1,800 万名受益者提供了服务。 自 1980 年成立以来,禁寺渗渗泉供水局便一直负责监管渗渗泉,提供盛在容器内的冷藏和常规的渗渗泉水。 该供水局负责净化水,并将泉水装在相应塑料杯中供应。 该供水局也要清洁和清洗饮水器及金属杯,并监测饮水器的温度。 为确保渗渗泉水清洁无污染,禁寺和先知寺事务总署(即现在的“两圣地事务总署”)提供了一个实验室以分析渗渗泉水。 该实验室负责监督渗渗泉水的消毒全阶段,并监测向先知寺运送渗渗泉水的水罐车灌装情况。 库代的灌装站全天候为先知寺供应渗渗泉水。 渗渗泉水以紫外线消毒,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 细菌和病毒的杀灭比率高达 99.77%。 一千瓦电可以消毒 12,000 加仑的渗渗泉水。 这种灭菌方法的优点之一是保证渗渗泉水的颜色、口感、气味均不发生变化。 渗渗泉水采取了一系列健康防护措施。将渗渗泉水抽取到一个封闭的环形管道中,再由其中的装置过滤污垢和杂质,最终通向一条不锈钢管道。

易卜拉欣立足地
是指在修建克尔白时,先知易卜拉欣(愿主福安之)站立过的一块古老石头。 它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真主曾要求穆斯林在朝觐和副朝时在这里礼拜。 历史学家巴塞莱麦将其描述为一种水石类型的软石,它并非火石,呈方形,长宽高均为 50 厘米左右,相当于一臂长。 这块石头中央有两处椭圆形印记,人们认为这是先知易卜拉欣(愿主福安之)的足迹。 人们沾湿手掌,数次将渗渗泉水捧入这两处,才造成了如今的印痕,最初的印痕已被其覆盖。 易卜拉欣立足地最初毗邻克尔白墙壁。 但在哈里发欧麦尔·本·赫塔卜(愿主喜悦之)时期,它被搬离克尔白墙壁。 历任哈里发和国王一直对其多有关注。 公元 777 年,哈里发马赫迪最先对它进行装饰,下令将其镀上黄金。 几个世纪以来,它经历了数次翻修。 1967 年,在费萨尔国王在位期间,经穆斯林世界联盟制宪委员会批准,它被进一步后移,以便让马塔夫可容纳与日俱增的朝觐者。 它的原有结构被拆除,神殿上方增添了透明的水晶穹顶, 让人们能清晰看到立足地和先知易卜拉欣(愿主福安之)的足迹。 覆有黑色花岗岩的椭圆形钢筋混凝土基座之上是一片镀金的金属网,金属网顶点处有一个小圆顶和新月。 它于 1996 年被再度翻修,时值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在位期间。 金属结构换作优质黄铜结构,并增加了镀金的内网。 由黑色花岗岩制成的原本混凝土基座换成了饰有绿色花岗岩的本地卡拉拉白色大理石,与最初的希吉尔理石外观相似。 立足地因而有了轮廓圆润的自然形状,不同于以前的多边形。
禁寺的克尔白
克尔白的建造
克尔白是首座为世人而建的房屋,一如这节经文所述:"为世人而创设的最古老的清真寺,确是在麦加的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向导"。 关于克尔白最初由何人建造,历史学家一直争论不休,但普遍观点认为它的建造时间早于先知阿丹(愿主福安之)时代。 据信,克尔白最初由天使建造,它就矗立在天房之后的宝座下方。 克尔白这座位于禁寺中央的宏伟建筑一直是穆斯林关注的焦点和中心。 古往今来,亚玛力人、朱尔胡姆人、哈兹拉吉人和古莱什人等不同族群轮流居住在其附近。 他们对克尔白态度虔诚,为服务克尔白感到自豪且光荣。 伊斯兰教出现时,克尔白神圣地位进一步提升,尊崇克尔白的重要性得到凸显。 纵观历史,克尔白重建过数次。 一则例子是,古莱什人重建了克尔白,但由于资金有限,克尔白的一部分继续依附黑石。 先知(愿主福安之)希望在易卜拉欣(愿主福安之)的基础上重建它,纳入在外部分,并让克尔白有两扇与地面相连的门。 然而,直到 684 年,阿卜杜拉·本·祖拜尔担任汉志总督时,这才得以实现。 他如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所愿,修建了克尔白。 693 年,阿卜杜勒-麦立克·本·麦尔万哈里发下令在古莱什人建造的克尔白的初始结构上对克尔白进行重建。 克尔白一直保持这种状态,直到 1631 年,洪水摧毁了克尔白的北墙和部分东西墙。 学者们同意拆除余下墙壁,苏丹穆拉德·汗下令拆除并重建克尔白。 此后,克尔白不需拆除,只需修缮和翻新。 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国王在位期间,人们观察到克尔白某些部分损坏,包括木料、屋顶和一些木柱。 1996 年,这位国王下令彻底翻修克尔白的里外构造。
历史学家在确定克尔白的尺寸方面存在分歧,差异根源在于测量的差别。 臂长不同会造成差异,而这些测量结果也各不相同。 乌姆·库拉大学朝觐研究中心的最新测量结果如下:黑石角到西角(包括克尔白门)为 11.68 米。 也门角到西角为 12.04 米。 黑石角到也门角为 10.18 米,黎凡特角到西角为 9.90 米。
克尔白的名称
克尔白的阿拉伯语名称有很多,每个名称都反映了它的尊贵地位。 其中一个名称克尔白源自它的立方体形状。 它也被称为坂凯,因为它会让暴君在敬畏中低头。 不过,对于这一名称的来源,各人看法不同。 它被称作禁房,有经文提到:“真主以克尔白-禁寺-为众人的纲维”。 它也被称作古老的房屋。 人们对古老的房屋的确切含义也存在意见分歧。 有人说,这个名称来由是真主把它从暴君的手中解放了出来,没有一个压迫者能够征服它,或者是没有一个强大的压迫者能够征服它。 然而,也有人持其他观点。 它的另一名称是巴尼耶,它曾被叫做“易卜拉欣的建筑”,因为是易卜拉欣建造了它。 人们曾常于此向真主宣誓。 它也被“旋转”。 它还有一个名称是“禁寺”,正如经文中所说:“所以,将你的脸转向 禁寺吧。”禁寺“在这里指的就是克尔白。 它的其他名称包括盖迪斯、纳迪尔、“古村”。
克尔白内部
从内部看,克尔白是坚固的矩形建筑,没有窗户。 内部有三根立柱支撑克尔白屋顶, 它们以最坚固的木料制成,呈棕色,略偏黑, 周长约为 150 厘米,直径 44 厘米。 每根柱子都有带木雕的方形木制底座,还有三条柱箍用于加固。 立柱上达克尔白的第一层天花板,但并未穿过这层天花板到达上层天花板(该层之上就是天空)。 不过,这三根立柱顶端有几块木料互相叠加,在两层天花板之间堆至上层天花板。 如此一来,两层天花板实际由三根立柱支撑。 这三根立柱是阿卜杜拉·伊本·祖拜尔(愿主喜悦之)于 684 年立在此处。
墙长(含门)225 厘米。 克尔白入口右侧(黎凡特角)是通往屋顶的阶梯。 在阶梯尽头,到达屋顶之前,有两扇小门,分别通向克尔白两层天花板间的空间。 两层天花板间的距离为 120 厘米。 阶梯尽头是屋顶,在那一处有一扇天窗,上覆密封盖以防雨水进入。 有人上屋顶时就会翻开天窗。 克尔白地面铺设了有色大理石,以白色为主。 墙面也覆盖着带小巧雕花的有色大理石。 墙上和天花板上挂有粉色的丝绸帘幕,以白线绣了清真言和真主的一些尊名。 克尔白内有 9 块大理石,除一块刻有库法体铭文之外,其余各块都刻有三一体铭文。 一片片珍贵的有色大理石基于方正的库法体铭文轮廓粘合,才形成了大理石上的库法体文字。 这些石上的文字都刻于 12 世纪以后。 两圣地忠仆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的文件也被刻在一块大理石匾额上,这块匾额被放于克尔白大门和忏悔门之间的东墙上,其中提及了克尔白建筑全面翻修的日期。 因此,克尔白内部刻字石块的数量增至 10 块,这些石块均为白色大理石。 它们全高出克尔白大理石地面 144 厘米,只有一块在克尔白内侧的大门拱顶上方,高出地面 2 米以上。
克尔白的开放性场合
内部清洗:克尔白每年在伊历一月十五日从内部清洗一次。 清洗工作全程受两圣地忠仆或其代表监督。 届时,禁寺和先知寺事务总署主席、禁寺事务副主席以及一些来自伊斯兰国家/地区的大使、负责朝觐任务的首领和其他高位官员也会在场。
为一些领导人开放:一些伊斯兰国家/地区的领导人以及他们手下的大臣等高级官员会为正式和非正式任务来到沙特阿拉伯王国。 他们会为朝觐或副朝而前往禁寺。 这些领导人们会受到禁寺和先知寺事务总署高级官员的欢迎。 由于他们代表各自国家/地区的穆斯林,克尔白会为他们开放,作为对他们地位的尊敬和赞赏。 他们会在克尔白内效仿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进行礼拜。

克尔白大门
克尔白大门位于其东侧,高出沙兹拉望和地面 222 厘米。 它高 318 厘米,长 171 厘米,宽 50 厘米。 对于最先在克尔白安门之人,历史学家意见不一,但最有可能的说法是,也门国王图百安三世(在世时间远早于先知践行任务之前)是首位在克尔白安门并配装钥匙的人。 古莱什人重建克尔白时,用两片叶子作门。 古往今来,安于克尔白上的门质量、材料和形状各有不同。 不过,最后一扇门在沙特时代安装(并且存留至今)。 依照哈立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国王命令,这扇门(连同忏悔门,即通往克尔白屋顶的梯子的门)以纯金打造。 这扇门的制造成本为 1,342 万沙特里亚尔,不包括沙特货币管理局[即沙特中央银行] 抵押的黄金。 黄金重 280 公斤,纯度为 99.99%。 这两扇门的制造时间为 12 个月。
这扇门制作地点是专为此目的设立的一间特殊作坊。 其制造过程还应用了最新的艺术方法。 在装饰方面,它采用了同类型的装饰风格,最重要的元素是浮雕框装饰,门锁位置的水平高度处也采用了浮雕框的装饰元素,充分展现了这种的装饰元素重要性(因为克尔白大门的门锁兼具传统特征和功能性造型)。门上部角落添加了独特装饰,凸显拱形装饰。该拱形之间的文字是真主一词、真主使者(愿主福安之)的姓名,以及古兰经文:“你们平安地进入乐园吧”、“我的主啊! 求你使我顺利而入,求你使我顺利而出;求你赏赐我从你那里发出的权柄,以作我的辅弼。”、“你的主已发慈悲”、“你们要祈祷我,我就应答你们。“。其下方是两个闪耀太阳状的装饰,装饰中间有以环形呈现的两个证词。门环固定在上部有装饰的门板上,与门锁形状和谐,风格一致。上部装饰之下写有古兰经文:“(因犯罪)而悖逆了自己的我的仆人,不要绝望于真主的慈恩。 真主必赦宥所有罪恶。 他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 门锁下方的装饰中间是写在两个突出圆盘上的《古兰经》开端章。 两侧也设计得颇具美感,并根据装饰设计进行固定。算入突出圆板上的全能的真主之名后,总计有 15 个名称,门上:宽恩者、保护者、创造善良者,右侧:知者、宽大者、绝崇者、睿智者、特慈者,左侧:富有者、赐予财富者、值得赞颂者、荣耀者、荣耀归于他者、被求护者。
克尔白的门和钥匙
随着哈里发、王子和苏丹的增多,克尔白的锁和钥匙也成倍增多。 人们发现的最古老的锁可追溯至八九世纪,其为木制,嵌有锡线和铅线构成的铭文。 在其之后的锁和钥匙均为铁制,上面的铭文都通过镶嵌方法以金或银做成。 克尔白最后一批锁和钥匙是在沙特时代依哈立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命令制成,现今仍然存在。 对锁的描述如下:它是六边形的铁制长锁,长 38 厘米,六面各宽 3 厘米,周长 18 厘米。 它的六面上各有一块约 8 厘米长,2 厘米宽的薄黄铜,均刻有一组三一体写就的诗句和短语。 按照描述,这把锁对应的钥匙呈长形,两端类似臼槌手柄, 两端之间的部分近似无名指 粗细。 钥匙长 40 厘米,实际长度可能比 40 厘米略短半厘米。 钥匙头呈圆形,如同磨石的槽。 该圆头直径为 3.5 厘米,厚度为 1 厘米。 钥匙头被分成三个相等的凹槽。
密札布
密札布是北侧与克尔白屋顶相连的部分,朝希吉尔延伸。 它的作用是在降雨或清洗屋顶时将克尔白屋顶积聚的水排至希吉尔。 最先给克尔白放上密札布的是古莱什人,当时他们建造了克尔白并为其安上屋顶。 阿卜杜拉·伊本·祖拜尔重建克尔白时也这样做,阿卜杜勒-麦立克·本·麦尔万·本·赫凯姆统治时期的朝觐者也做出同样举动。 不过,最先给它加上黄金的是韦立德·本·阿卜杜勒-麦立克。 随着历史的发展,密札布有所变化,如今现存的是苏丹阿卜杜勒·马吉德·汗的密札布。 苏武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国王统治时期的克尔白屋顶翻修工程中,它得到修缮和重装。 它由纯银制成,各面镀有纯金; 呈长方形,各面以三一体写有其制造和翻新日期。 两圣地忠仆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国王在位期间,克尔白经历全面翻修,此次工程中它被替换成了另一规格相同的密札布。 它长 258 厘米(从克尔白墙内部分算起),宽 26 厘米,各面高 23 厘米,在屋顶壁板内的深度为 58 厘米。

黑石
从外部看,黑石位于克尔白东南角。 黑石是塔瓦夫仪式的起点与终点,高出地面 1.5 米。 它呈黑色,中空,外围是起到保护作用的纯银边框。 黑石外部呈椭圆形,如今展示着 8 块尺寸各异的小碎石,最大的一块有一颗椰枣大小。 黑石余下部分没入克尔白建筑中。 它外部显出黑色,但石体其他部分为白色。 古莱什人建立克尔白 [在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之前] 后,黑石就被安放于其位置,之后一直留存在原位,直至阿卜杜拉·伊本·祖拜尔(愿主喜悦之)遭围困时发生大火,黑石所在角落破裂,伊本·祖拜尔用银子做了固定。
黑石的一个受人尊崇之处在于,它由吉卜力勒从天堂带给易卜拉欣(愿主福安之),被放在克尔白内。 伊本·阿巴斯(愿主喜悦之)传述道: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黑石从天堂坠落,它比奶还白,但阿丹后裔的罪孽使其变成了黑色。” 据提尔密集的传述及其编辑整理的文字,欧麦尔(愿主喜悦之)走近黑石并亲吻了它。 他说:我知道你是一块既无害处也无益处的石头。 若非我亲眼见先知(愿主福安之)亲吻你,我也不会亲吻你。
黑石多次经历事故,最著名的一次是 929 年卡尔玛特事件中它被拆下盗走。 其位置空置约 22 年,然后黑石才被归还麦加,在 950 年安放回原处。 974 年,一个罗马人带着一把巨大的钢镐从罗马人的土地来到这里,他猛然一击这个角落,直至该处动摇。 他想要再次敲击,但一人拦住了他,杀了他。 1023 年,一个人带着一把剑和一把匕首自埃及来到黑石前,用匕首连砍了三下。 一名男子抓住了他,杀了他,被杀人的组织和身在禁寺的人之间爆发了一场骚乱。 1932 年,一名来自阿富汗的波斯男子取走了黑石的一小块、克尔白的一块幔帐和克尔白阶梯上的一块银子。 禁寺的卫兵抓住了他,他被处以死刑。 一组专家受命重新组合黑石,他们用麝香和琥珀制成了一种化合物以固定拿回的这块。 之后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在克尔白监护人和一群政要面前握着这块黑石放回原位以示吉兆。 专家将其牢牢固定。

穆勒台齐姆
穆勒台齐姆是人们紧贴克尔白之处,位于黑石和克尔白大门之间。 它被称作穆勒台齐姆,是因为人们紧贴它向真主祈祷。传自先知圣门弟子的正确传述(愿主喜悦之)中提到,穆勒台齐姆是黑石和克尔白大门之间的区域。 建议将脸颊、张开的手掌和面部及胸部紧贴克尔白这一位置。 伊斯兰泰斗伊本·泰米耶说:“若他想来黑石和大门之间的穆勒台齐姆,用胸、脸、手臂和手掌贴着那里,进行祈祷,请求全能的真主满足他的需求,他可以这么做。 他可以在进行辞游仪式前这样做,因为在进行辞游之时或其他时间做这样的紧贴都没有关系。 先知同伴进入麦加时就曾这样做。”
希吉尔
希吉尔是克尔白北面的半环形墙。 它长 8 米(以其内墙圆心到克尔白北面外墙计), 高 46.5 厘米。 它被称作希吉尔,是因为古莱什人建造克尔白时,因资金短缺,保留了易卜拉欣(愿主福安之)打下的地基,用墙将其围住,以显示是克尔白的一部分。 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对阿伊莎(愿主喜悦之)说:因为你们的人民在建造克尔白时缩小了它的面积。 如果他们最近不信奉多神论,我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所以,如果你们的人民认为在我之后去建造它是好事,那就来吧,我可以向你们展示他们遗漏的地方。 然后,先知向她展示了约 7 腕尺长的区域。 这被载于《穆斯林圣训实录》中。 阿卜杜拉·伊本·祖拜尔任麦加·穆卡拉玛总督时,按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意愿重建了克尔白。 他将易卜拉欣(愿主福安之)打下的地基处古莱什人遗漏的部分包含在克尔白建造工程中。 伊本·祖拜尔被杀后,哈查吉写信告诉阿卜杜勒-麦立克·本·麦尔万,伊本·祖拜尔造的克尔白建筑所在地基在麦加正直之人看来是有缺陷的。 阿卜杜勒-麦立克下令拆除祖拜尔建造的部分,让克尔白恢复为古莱什人所造的建筑。
阿布·加法尔·曼苏尔最先在黑石角使用大理石。 之前,这一处采用的都是石头。 在历史上,它的大理石曾经历数次翻新。 它在沙特时代也被翻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 1977 年,当时它被翻修得极为完美。 它的地面铺有从希腊带来的具有冷却效果的大理石,与马塔夫区域所用材料相同。 它的墙上挂了三个金属制电灯笼。 继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统治时期克尔白经历全面修缮后,1996 年,黑石角墙面及地板的大理石换为新大理石。 灯笼被放回最初的位置。 黑石的入口设了一条屏障绳,材质坚韧造型优美,与黑石的地位及其重要意义相匹配。 屏障绳只在必要情况下移除,其余时间均拉起。
也门角
也门角是克尔白的西南角。 它的墙面与黑石所在的东南角墙面对应平行。 人们进行塔瓦夫仪式时会先经过它,再经过黑石。 也门角因其面向也门的方向而得名。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建于易卜拉欣和伊斯梅尔(愿主福安之)打下的克尔白原始地基之上。 按照圣行,绕行者每次进行塔瓦夫仪式时都要用手触摸也门角,但不能亲吻它。 绕行者如果无法触摸到也门角,就不能用手指向它。 绕行者会在也门角和黑石之间说,“我们的主啊! 求你在今世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在后世也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求你保护我们,免受火狱的刑罚。” 也门角的其中一些益处出自伊本·欧麦尔(愿主喜悦之)的传述: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擦拭黑石和也门角可完全抹除罪过。” 这传述自艾哈迈德正确圣训集。
管理克尔白
管理克尔白指服务、管理克尔白以及开关其大门。 这些事宜也被称为希嘉白。 负责克尔白事务之人被称为苏戴奈。 最初,管理克尔白的责任由伊斯梅尔(愿主福安之)承担,他和父亲易卜拉欣(愿主福安之)受托建立克尔白的基础构造,并留在克尔白附近为其服务。 这项神圣职责由伊斯梅尔的后代传承,直至住在他们附近的母系亲属巨勒护目家族强行接过了该项职责。 这份职责后来传承给胡扎阿家族,再被库赛·伊本·希拉布收回。他是伊斯梅尔的后代,也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四世祖父。 在前伊斯兰时代和伊斯兰时代,他的家族传承着这项职责,从他的长子阿卜杜勒·达尔,再到巴努·阿卜杜勒·达尔。 管理克尔白一直由他的后代负责,直到传至奥斯曼·伊本·塔尔赫手中。 征服麦加后,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召来奥斯曼·伊本·塔尔赫,对他说:“把钥匙带给我。” 奥斯曼把钥匙带去交给了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随后打开了大门,与比拉勒、奥斯曼·伊本·扎伊德及奥斯曼·伊本·塔尔赫一同进入。 走出克尔白后,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将钥匙还给奥斯曼·伊本·塔尔赫,并说,“阿布·塔尔赫(指管理克尔白者)的子孙,拿去吧,你们会得到它,只有不信者才会不义地从你们手中夺走它。” 由于奥斯曼去世时没有子嗣,这被他的表弟舍巴·本·奥斯曼继承, 此后直至今日,都由他的后代掌管。
禁寺的设施
麦加圣地学院
麦加圣地学院致力于在禁寺提供杰出的学术宗教教育,实现方式包括:教授特定的科学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机构间合作关系;以及促进社区参与。该学院有五大院系,分别为伊斯兰教法系、《古兰经》及相关学科系、圣行及相关学科系、伊斯兰教信条系和阿拉伯语系。 它旨在服务禁寺,方式包括:教授伊斯兰教法;提升专研伊斯兰学科的学生的素质;巩固中庸之道;与世界各地的大学和科学机构建立科学和文化关系并以记录的成果服务伊斯兰教。
麦加圣地研究所
这所禁寺内的教育机构于 1965 年依据费萨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的命令成立,致力于教授伊斯兰学科。 麦加圣地研究所向所有阶段(中级、中学和高等)的毕业生颁发由沙特王国教育部认可的证书。 它旨在服务禁寺,方式包括:教授伊斯兰教法;巩固中庸之道;为学习知识的方式提供便利;以及培养基础扎实的学科学生和有影响力的学者。

禁寺图书馆
禁寺图书馆是伊斯兰世界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建于公元 8 世纪的阿拔斯王朝初期,大约在 777 年。 其名称可追溯至 1938 年,当时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拉赫曼·阿勒沙特国王下令麦加的学者组成一个委员会开展有关研究。 那时,它被命名为禁寺图书馆。 该图书馆一直隶属于朝觐和捐赠部[即现在的朝觐和副朝部],直至 1965 年被并入禁寺和先知寺事务总署,成为向学生提供服务的公共图书馆。 该图书馆迁址多次,最后定于麦加巴塔古莱士它如今所在的建筑中。 它包含多个分区:用于阅读和检索的谢赫·纳赛尔·拉希德大厅,其中包含 20 多万阿拉伯书籍卷册;陈列期刊和杂志的谢赫·苏莱曼·奥贝德大厅,其中包含过去和当代约 14,899 份科学期刊和约 714 种学术杂志; 手稿区,其中有 7,525 份纸质手稿和 90 多万份数字手稿; 图书馆专题区,内含来自捐赠图书馆的稀有和现代信息资源; 报纸区,其中有约 4,443 份过去的报纸; 供应区,这是该图书馆的主要门户,几乎可满足所有需求; 赠送及交换区,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与个人和科学机构交换信息资源来增加图书馆的资源; 装订、消毒及修复区,在此区域可通过重新装订处理损坏的书籍和手稿; 索引和分类区,这里是轻松获取信息资源和满足受益人需求的关键区域; 影像区,此区域负责拍摄手稿和珍本书籍,并使用数码设备和缩微胶片设备对其进行数字处理,以免它们遭到损坏; 科学计划区,此区域主要负责为该图书馆制定计划和科学活动; 电子区,此区域负责提供电子信息资源以满足受益人需求; 以及珍本区,此区域内涵历史书籍的珍本。 该图书馆旨在加强两圣地的科学和宗教使命,并向来自世界各地的禁寺游客传播伊斯兰文化。

沙特王国维护禁寺的措施
沙特时代的服务
禁寺为到访者提供 77 项服务,包括确定实体和设施位置的电子导航系统、为游客和副朝者提供的手机充电服务、宣讲翻译服务、为视障人士准备的盲文《古兰经》、为老年人准备的电动客车、朝觐者常见问题指南、迷路人员服务场所、失物招领处、医疗保健中心和一家游客与副朝者专用的医院。
沙特时代的扩建
沙特王国对禁寺的扩建是该清真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是扩建工作停滞了十多个世纪后的又一个开端。 沙特王国扩建禁寺的想法始于 1925 年,当时开国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拉赫曼·阿勒沙特国王下令扩建该清真寺。 在他的儿子们(即几任国王)的统治期间,扩建工作继续,沙特王国共进行了三次扩建工程,如下文所列:
沙特首次扩建工作
- 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统治时期
1925 年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掌权并进入麦加时,对禁寺展现了极大重视。 1926 年,他下令彻底翻修禁寺,包括彻底翻修整个禁寺建筑和给立柱镶嵌大理石。 1927 年,他下令在禁寺庭院安装遮阳篷,给礼拜者一片阴凉。 1928 年,他下令修缮易卜拉欣立足地、渗渗泉穹顶和克尔白基底。 同年,他下令在马塔夫庭院边缘建造坚固的固定遮阳蓬,这些遮阳蓬由爪哇木材制成,上覆厚厚的白色织物。 该庭院两端也增添了固定遮阳蓬,这些遮阳蓬与走廊的遮阳蓬相连,可按需展开折叠。 他也下令建造首家生产克尔白幔帐的工厂。 1927 年至 1928 年间,奔跑地的道路铺上了方形燧石,道路以萨万石建造。 这是首次铺设该道路。 他还下令拆除导致奔跑地变窄的旧摊位,并新建两条前往渗渗泉的通道,同时翻新旧有通道。 1935 年,他下令修缮马塔夫周围铺有地毯的区域,修缮走廊地面,对整个禁寺进行翻修并铺设其地面,更新上色部分,并清除任何有损坏之物。 旧的鹅卵石也被清走,换为新的鹅卵石。 1947 年,他下令翻修奔跑地顶部,要求注重美感并精心修理。 顶部遮阳蓬从萨法延伸至玛尔瓦,与奔跑地长度相同,只是出于美观原因,在阿里门对面长达 8 米的部分并未安装遮阳蓬。 整个奔跑地顶部宽 20.5 米。 他还下令为克尔白新建一扇以纯银片覆盖的门,门上刻有金色的古兰经经文。 此外,克尔白大门的铰链被替换为镀金的纯银制品。 1951 年,他下令彻底铺设克尔白面向禁寺的立面及其庭院。
- 苏武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国王统治时期
苏武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国王统治时期,克尔白翻修和改造工作持续进行。 他下令在萨法后开辟一条街,分流奔跑地街道的人车。 1954 年,他下令在渗渗泉安装水泵抽取泉水,并在次年为渗渗泉修一栋新建筑,新建筑的位置就在渗渗泉前。 1956 年,他下令将希吉尔·伊斯梅尔(愿主福安之)的 6 个烛台换成 5 个电力照明的铜烛台,还下令以水泥铺设马塔夫地面。 1955 年 10 月 21 日,这位国王发表了历史性的讲话,宣布由其父亲下令的禁寺扩建项目就此启动。 该项目的第一步就是对扩建区域内的房屋估价并补偿对应业主,然后将房屋拆除。 这次扩建包括:建造地下室、地面层和第二层;建造有两层的马塔夫;扩建马塔夫,让渗渗泉转至地下室内。 在储存渗渗泉的地下室配备水龙头和水道。 这次扩建也移走了限制马塔夫庭院内礼拜者和朝觐者行动的禁寺内建筑,如渗渗泉上方的伞、巴尼谢巴大门和四大立站地。 这次扩建也包括对萨法山和奥斯曼尼建筑之间的雨水进行分流工作。 根据当时已知的最新系统,它还在禁寺附近四面八方建立了广场、街道、汽车停车场、供水设施和小净(伊斯兰教的一种净礼)场所。 1956 年,他下令为克尔白建造一座有黄金雕刻的银色自动扶梯。 1957 年,他还下令翻修克尔白,以及以新屋顶更换掉旧的上层屋顶, 同时保留翻修后的下层屋顶。 - 费萨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统治时期
- 费萨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统治时期
费萨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完成了其兄长沙特国王统治时期开始的扩建工作,该工作最初由他们的父亲阿卜杜勒-阿齐兹下令进行。 1967 年,他在易卜拉欣立足地外罩一个水晶盒,移除了其上方建筑以扩大进行塔瓦夫之人的活动空间。 1971 年,他下令为禁寺建造一座图书馆。 次年,他下令在乌姆朱德街区新建一家生产克尔白罩幕的工厂,并下令扩展其工作范围。
- 哈立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统治期间
1976 年,哈立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完成了禁寺剩余的建造和扩建工作。 他对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发起、沙特国王开始、费萨尔国王完成的扩建项目进行了收尾。 克尔白幕罩工厂也在 1977 年竣工后开业。 哈立德国王在位时期的成就之一是在 1978 年将马塔夫扩建为现有形态。 马塔夫的地面铺设有希腊进口的具有冷却效果的大理石。 马塔夫这次扩建包括从马塔夫移除巴尼谢巴大门和大理石宣讲台的工作。 渗渗泉也得到扩建,其入口移动后更靠近麦斯阿方向的旧禁寺边缘。 渗渗泉处分为男性区和女性区。 这里安装了冷水饮水器,渗渗泉井周围也放置了玻璃屏障。 1979 年,哈立德国王下令为克尔白打造一扇成本高昂的精美大门。 此外,克尔白内部通向屋顶的阶梯处增设了一扇门。 1980 年,对渗渗泉的第一次勘探作业完成后,渗渗泉得到了全面清理。
因此,沙特首次扩建禁寺项目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5-1961 年):建造有两层的麦斯阿;在麦斯阿中间建立低矮屏障,将萨法和玛尔瓦间的走道分为两区; 在萨法和玛尔瓦分别建起圆形阶梯;在麦斯阿第二层的东侧立面安装 8 扇面向主街的门,供人们进入禁寺; 第二层也增加了两个外部入口和两部电梯。
第二阶段(1961-1969 年):修建禁寺及新建筑外部; 扩建马塔夫;建造通向渗渗泉的阶梯。
第三阶段(1969-1972 年):建造宣礼塔;开辟道路;在克尔白周围建起广场。
第四阶段(1973-1976 年):翻新旧克尔白及其四个角落,以打造三处主门。
7沙特首次扩建禁寺项目完工时,禁寺占地 160,168 平方米,可容纳 30 多万礼拜者。7 拥堵时它的容纳人数可达到 40 多万。 如今禁寺各侧共有 64 个门,还有 7 座可彰显其规模的宣礼塔,这些宣礼塔的高度均为 89 米。
沙特第二次扩建禁寺项目
1983 年,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下令拆除禁寺西面小市场内的物业,并给予业主适当补偿。 此举是为禁寺的大规模扩建做准备。 8被拆物业占地 3 万平方米,在施工开始前改为临时礼拜场所。 1986 年,法赫德国王下令以具有冷却效果的耐热大理石铺设沙特首次扩建禁寺项目的相关区域,并使铺设后的地面随时可投入使用。 这一区域最初被指定用于电气工作,可地面散乱的电网对礼拜者造成了阻碍。 法赫德国王下令将电线整理到优美穹顶中,使地面可容纳高达 90 万礼拜者,这部分地面覆盖面积达 61,000 平方米。 他还下令在禁寺内安装 5 部电动扶梯,方便人们往来各楼层。 此外,禁寺内还建起 5 座高桥,供人们从北侧进出第二层。 1989 年,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放置了代表沙特第二次扩建禁寺项目的基石,此次扩建位置在副朝大门和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门之间区域的西部,此区域亦即小市场。 这次扩建工程涉及一座包含地下室、地面层和第二层的建筑,旨在与第一次扩建的总体外观相协调。 这次扩建新增了 14 扇门,让禁寺内门的总数增至 112 扇。 这些门均以最好的本地木材制成,饰以抛光的黄铜。 此外,本次扩建还包括在禁寺南北两侧新建两座有电动扶梯的建筑,以及两处内部阶梯。 1991 年,禁寺周围建起大片庭院,这些庭院的覆盖面积为 88,000 平方米。庭院地面铺设了具有冷却效果的耐热大理石,安有照明设备,放有公共设施,随时可用于礼拜。 次年,萨法穹顶下方的开口收窄,第二层的萨法区域得以扩大。 此外,在 1996 年,玛尔瓦区域周围的一些建筑被拆除,玛尔瓦到麦斯阿的第二层通道拓宽。 地面层和第二层的玛尔瓦侧出入口增设了新门。 该区域面积由此增加到 375 平方米。1997 年,拉古白桥建起,连接了禁寺屋顶和玛尔瓦侧的拉古白区域,以便人们出入禁寺屋顶。 此外,与 麦斯阿相邻的通道从萨法区域开始,到大约麦斯阿的一半处被拓宽至 9 米宽,70 米长,此处用于供人们在拥堵时从第二层绕行。 同年,易卜拉欣立足地的顶盖得到翻新,翻新后的顶盖以黄铜制成,镶有黄金、水晶和装饰玻璃。 易卜拉欣立足地有了坚固、美观、耐热且不易破损的保护罩。
沙特第三次扩建禁寺项目
这次扩建工作始于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统治时期,在两圣地忠仆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统治时期延续。 一系列主要工程于 2015 年 7 月 12 日,在沙特阿拉伯王国第三次禁寺扩建综合项目中启动。 禁寺建筑表面积达到了 147 万平方米,此次扩建增加的面积相当于禁寺原址面积的三分之二。 该工程涵盖 12 个主要部分,包括以下设施的扩建与修建:主建筑、先前就已开始的麦斯阿部分、马塔夫区域、外庭院、桥梁、平台、中央服务大楼建筑群、服务隧道、安保中心、医院、人行隧道、交通站点、通往禁寺的桥梁以及环绕禁寺的一环路以及包括发电站和水箱在内的基础设施。

沙特柱廊
阿拉伯语中的卢瓦戈一词指某物周围的空间。 在伊斯兰建筑中,柱廊是位于两根柱子之间的空间或通道。 它包含与基卜拉墙垂直或平行的拱门,也包含一排排的立柱。 这些拱门可能相交,这意味着它们有的与朝向墙平行,有的与朝向墙垂直。 克尔白外围绕着阿拔斯柱廊,阿拔斯柱廊外围是沙特柱廊,阿拔斯柱廊在 778 至 785 年由马赫迪建造。 近 1,200 年来,阿拔斯柱廊屹立于此,代表着禁寺建筑。禁寺在这段时间内经历过建筑翻修和翻新,但禁寺的部分要素、阿拔斯柱廊的材质和面积均不曾变动。 沙特柱廊的建造始于 1955 年,时值沙特国王统治时期。 沙特国王在一次历史性讲话中宣布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希望的禁寺扩建项目一事已经开始。 1955 至 1976 年,柱廊建造工程继续。柱廊的建造工程跨越了苏武德国王、费萨尔国王和哈立德国王统治时期。 之后,柱廊不断得到修缮。
沙特柱廊共有四层:庭院层、地面层、第二层和夹楼层。 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下令扩建沙特柱廊后,沙特柱廊便自西侧扩展。 这次扩建涉及约 1,500 根覆盖白色大理石的立柱,以及拱廊表面的几个穹顶。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统治时期,禁寺面积达到 365,000 平方米,可容纳约 100 万礼拜者。此次扩建后,沙特柱廊包括一扇新门,即法赫德国王门。 沙特柱廊从北侧开始延伸,包括一个新增部分,该部分工程在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统治时期开始,在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统治时期完成。 禁寺占地面积变为约 150 万平方米,可容纳约 300 万名礼拜者。寺内有大量立柱,还有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门。 过去数年来,沙特王国的几任国王已完成沙特柱廊的建造,禁寺面积由此从 12,000 平方米左右增至约 147 万平方米,可容纳人数也比先前增加数倍。
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克尔白幔帐生产中心
1927 年,开国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最先下令建立一间作坊专门制作克尔白的幔帐。 该作坊现在名为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克尔白幔帐生产中心,受禁寺和先知寺事务总署管理。 天房罩幕以丝线和金银线编织而成,在每个伊斯兰历年首日,它最大的一部分会被更换,旧布由禁寺年长的管理者接管。 2022 年,克尔白罩幕的成本超过约 2,000 万沙特里亚尔。 克尔白罩幕布料重 850 公斤,共有 47 块布料,每块布料宽 98 厘米,长 14 米。 克尔白罩幕工厂设有多个技术和运营部门,共雇用了 200 名工匠和技术人员。 其中一个是染色部门,克尔白罩幕的初步生产便从此部门开始,生产时,该部门会用上全世界最优质的天然真丝。 工厂内也有自动编织部门,该部门负责在克尔白幔帐上织出古兰经文和短语。 实验室部门确保所用线的拉伸强度和韧性符合要求的标准规格。 其他部门包括束带和刺绣部门,克尔白罩幕缝制部门,以及克尔白幔帐维护部门。 1927 年,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克尔白幔帐生产中心生产出沙特首个克尔白幔帐。 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统治时期,这一工厂的电子系统、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得到升级与更换,以与现代化系统保持一致。 这一步标志着克尔白罩幕生产领域实现了质的飞跃。 2018 年,两圣地监护人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批准将这一工厂名字改为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克尔白幔帐生产中心。
相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