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名录》的沙特遗址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代表了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这是根据沙特阿拉伯于伊历1398年/1978年批准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所认定的。截至2024年,沙特共有8处遗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其中首个是2008年登记的“黑格拉”(玛甸沙勒),最新的是2024年登记的“法乌考古区的文化景观”。
沙特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历史
沙特王国坐拥众多历史遗迹和地标,因其独特的文化与环境意义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 这些遗址反映了古代的生活方式、传统和信仰,同时沙特王国也因作为多种珍稀动植栖息地而展现了其环境价值。 这将助力推动沙特的旅游业发展并吸引来自全球的游客。
沙特遗址列入 UNESCO《世界遗产名录》的进程始于 2006 年。当时,沙特内阁发布决议,批准将沙特的三处遗址列入 UNESCO《世界遗产名录》,分别为黑格拉(玛甸沙勒)、德拉伊耶古城的图赖夫区以及吉达古城。 这一步骤促使各方着手准备用于将这些遗址列入预备名录的相关资料,为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度会议上获得提名奠定了基础。
2008 年,位于王国西北部欧拉县的黑格拉地区成为沙特首个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址。 该遗址是纳巴泰文明的见证,拥有可追溯至公元前 2 至 3 世纪的坟墓、岩画、铭文和水井,此外还有纳巴泰文明之前的遗迹。
在黑格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两年后的 2010 年,位于利雅得市西北部德拉伊耶县的图赖夫古城区紧随其后,成为沙特第二个获此认证的遗址。 作为一处始建于 15 世纪的历史街区,这里坐落的行政建筑曾管辖第一沙特王国,同时还存有开国元首伊玛目穆罕默德·本·沙特及其家族的宅邸。 此外,德拉伊耶还拥有包括萨尔瓦宫和伊玛目穆罕默德·本·沙特清真寺在内的诸多地标性建筑、著名宫殿和历史建筑。
2014 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将吉达古城(麦加门)列入名录,使其成为沙特第三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址。 吉达古城的历史可追溯到哈里发奥斯曼·本·阿凡时期,公元 647 年,这里成为了麦加的港口。该地区分布着众多历史建筑、清真寺以及古老的军事遗址。
2015 年,在吉达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年后,哈伊勒省朱拜和舒伟米斯的岩画艺术区也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该遗址存有数千处赛莫德铭文与岩画,其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这使其荣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
2018 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哈萨绿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沙特的第五处世界遗产。 这片兼具农业与考古价值的区域位于沙特东部,面积逾 85 平方公里。据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绿洲。 哈萨拥有超过 250 万棵椰枣树。 2021 年,希马文化区被收录为沙特第六处世界遗产。
2023 年 9 月 20 日,鲁克·巴尼·马阿里德保护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沙特首个入选的世界自然遗产。
2024 年,位于利雅得省南部的法乌考古区内文化景观被列入 UNESCO《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沙特第八处世界遗产,其也是人类遗产中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遗址。
沙特列入预备名单的遗址
在黑格拉考古遗址、德拉伊耶古城的图赖夫区以及吉达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2014 年 10 月 23 日,内阁批准了将另外十处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 这些遗址包括:黎凡特朝觐之路、埃及朝觐之路、法乌村、里贾尔阿尔玛遗产村 、帝安遗产村 、哈萨绿洲、奈季兰省希马岩画艺术遗址以及焦夫省的杜玛占达的德拉街区。 其中,艾哈萨绿洲和纳季兰省的希马岩画艺术遗址成功入选。
2019 年,法拉桑群岛保护区和鲁克·巴尼·马阿里德保护区被列入预备名单。
文化遗产名录提名标准
沙特遗址要至少符合委员会制定的十项标准中的一项,才可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些标准是:代表人类创造性天赋的杰作;体现长期以来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的人类价值观;作为已逝或现存文明的独特或特殊见证;作为展现人类历史重要阶段的经典建筑类型或规划;反映文化传承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展示与土地或海洋利用相关的传统人类活动;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事件、现存传统、思想、信仰或作品存在关联;拥有独特自然景观或景色绝美之地;能够呈现包括生命演化历程和重要地质变迁等地球历史的关键时期;可以代表陆地生态系统发展中重要生态和生物进程;能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保护,以濒危物种重要保护栖息地为代表。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沙特遗址
沙特认识到将本国遗产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名录》这一活动,对于在全球范围内展示沙特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始终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相关举措不仅有助于保护沙特丰富的历史、考古和文化遗产,还保障了这些遗址依照相关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得到修复。 目前,沙特已有八处遗址被列入 UNESCO《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
黑格拉(玛甸沙勒)
黑格拉自公元前一千年起便作为商业中心,留存有众多来自不同文明的历史遗迹。 其中约有 111 座可追溯至纳巴泰时期的古墓,以精湛的工艺雕琢于山体之中 。
2008 年 7 月 7 日,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委员会会议期间,黑格拉成为沙特首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址。
**媒体 [178069]**
黑格拉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意义
黑格拉位于沙特王国西北部的欧拉县。 其距麦地那约 402 公里,距离利雅得市 1,111 公里,占地面积约 13 平方公里。 在历史上,黑格拉是香料之路上重要的商队贸易枢纽,这条香料之路将阿拉伯半岛南部与北部紧密相连,同时也沟通了美索不达米亚、黎凡特和埃及等地的文化中心 。 现代研究表明,黑格拉是罗马帝国最南端的据点,同时也是纳巴泰王国南部的主要城市。
黑格拉的考古地标
黑格拉留存着来自纳巴泰、麦因、利亚奈特和赛莫德等不同时期文明的大量铭文与画作。 其考古地标包括雕刻外立面上的岩画、水井、水渠、古黎凡特朝觐路线遗迹、汉志铁路的遗存、黑格拉传统村落及坟冢。
“女儿宫陵墓” 是黑格拉的考古遗址之一,这些古墓彼此相邻,由两块岩石构成。 第一块岩石内有 31 座古墓,而第二块则包含 2 座。 另一个重要遗址是 “萨尼宫陵墓群”,这些古墓分布在一东一西两块岩石中。 东边的岩石上有六座外观尚未完工的墓葬,而西边的岩石上则有一座外观完整的墓葬。 此外,“艾哈迈尔山”由两块岩石组成;第一块岩石内约有 18 座坟墓,第二块则仅有一处墓葬。
黑格拉的城市遗产
黑格拉拥有一座伊斯兰城堡,坐落于黎凡特朝觐路线的北侧。 这座方形建筑有两层,城墙高 8.35 米。 城堡内有多个房间、两口井、两座祈祷大厅以及四座瞭望塔。 黑格拉还保留着汉志铁路的遗迹,这条铁路曾负责将来自土耳其和黎凡特地区的朝圣者运往麦地那。 其站点之一 “黑格拉站” 于 1907 年启用,由 16 栋建筑构成。
德拉伊耶的耶图赖夫区
2010 年 7 月 29 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巴西巴西利亚举行的第 34 届会议上,批准将德拉伊耶古城的图赖夫区列入 UNESCO《世界遗产名录》。 这使得图赖夫区成为继黑格拉遗址之后,沙特第二个被列入该名录的考古遗址。
图赖夫位于利雅得省德拉伊耶市的中心地带,是沙特王国的历史与考古遗址之一。 其建于 18 世纪中叶,被认为世界上最大的泥砖 “街区” 城市之一。 萨尔瓦宫亦坐落于此,这里曾是沙特第一王国时期的政府所在地;还有图赖夫清真寺,该清真寺在建成时是沙特第一王国最大的清真寺。 其建于沙特第一王国第二任伊玛目阿卜杜勒-阿齐兹·本·穆罕默德·本·沙特的统治时期,这位伊玛目于 1765 年掌权。 区内有众多历史地标,包括约 13 座属于王室成员的宫殿,还有各类清真寺、政府建筑与人道主义设施。
**媒体 [178071]**
图赖夫区发展计划
两圣地忠仆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国王始终关注并致力于图赖夫区以及德拉伊耶古城的保护工作。 自 1998 年担任利雅得省省长以来,他便在利雅得市皇家委员会主持德拉伊耶古城发展计划最高执行委员会的工作。 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王子殿下同样对图赖夫区颇为关注。 他指出在德拉伊耶门发展局的框架下开展一项针对图赖夫区的先进发展计划,他本人担任该发展局的董事会主席。
鉴于图赖夫区的历史文化地位与重要意义,利雅得市皇家委员会负责监督图赖夫区开发项目,该项目也是德拉伊耶古城开发计划的一部分。 其中包括 “游客中心”,旨在为游客提供图赖夫区当下活动的关键信息;“德拉伊耶历史文献中心”,以及与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基金会相连的一处研究机构,用以保存德拉伊耶的历史。 此外,还包括图赖夫区行政管理总部,负责运营和管理该地区的文化、娱乐及服务活动。同时,这里还有六座博物馆、一个餐饮综合体、一个传统市场以及多座清真寺。
图赖夫区的博物馆
图赖夫区坐拥多家博物馆,其中包括:位于萨尔瓦宫的德拉伊耶博物馆,该博物馆展示了沙特第一王国的历史,通过视觉展示、照片、绘画和模型,深入呈现了第一王国的统治架构与行政体系;社会生活博物馆则着重呈现德拉伊耶居民的日常生活,涵盖其传统习俗、职业、生活方式以及特殊场景;阿拉伯马博物馆专注于沙特第一王国时期的阿拉伯马,详细介绍这些马匹的相关知识以及当时的养护方式;以及战争博物馆 ,陈列着沙特第一王国参与的历次战役资料,同时展示军事战术、防御器具以及各类相关文物。
吉达古城
吉达古城作为考古、商业和旅游中心,留存着古城墙遗迹、城门、街区、市场、建筑、地标、广场、私人博物馆以及历史悠久的清真寺。 2014 年 6 月 21 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卡塔尔举行的第 38 届会议上,批准将吉达古城列入 UNESCO《世界遗产名录》。
这一认证让吉达古城成为继黑格拉和图赖夫区之后,沙特的第三个列入该名录的考古遗址。
**媒体 [178070]**
吉达古城的地理位置
作为吉达市最古老的城区,其在当地被称为“Jeddah al-Balad”。 吉达古城的历史追溯至约三千年前,位于吉达市中心。 该古城历史可追溯到前伊斯兰时代,部分学术研究表明,自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在吉达定居。 在吉达以东布里曼山谷发现的赛莫德遗迹和铭文,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说法。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该地区是由巴尼·卡达阿部落建立的。 公元 647 年,哈里发奥斯曼·本·阿凡(愿主喜悦之)将吉达古城确立为麦加的重要港口。
吉达古城的城墙
1509 年,马穆鲁克王朝最后一位重要苏丹阿布·纳斯尔·坎苏·阿尔-阿什拉夫下令修建一道环绕吉达古城的城墙。 最初城墙设有七座城门,在沙特时期又增添了一座对开门,至此共八座城门,每座城门都有其独特的名称。 这些城门包括北墙门,即麦地那门和新门;东墙门,即麦加门;南墙门,即 筛里夫门;西墙门,即纳菲阿门、萨巴门、马格里布门和萨里夫门。 至 19 世纪末,由城墙环绕的吉达古城被划分为四个主要街区:al-Sham 街区、al-Yaman 街区、al-Mazloum 街区以及 al-Bahr 街区。
吉达古城的清真寺与集市
吉达古城还坐落着众多彰显汉志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如 al-Mazloum 街区的沙斐仪清真寺、奥斯曼·本·阿凡清真寺(又称 “乌木清真寺”);al-Sham 街区由吉达总督巴克尔`帕夏建造的帕夏清真寺;由一位奥斯曼统治者建造并以其名字命名的 al-Ma'amar 清真寺;以及位于 al-Balad 地区的沙特国王清真寺。 吉达古城还有诸多集市,包括阿拉维集市、巴都集市、Gabel 集市、纳达集市、al-Jami' 集市以及 al-Sabhiya 集市。 此外,这里还有如 Khan Hunood、Khan al-Qasba 以及 Khan al-Attarin 等诸多客栈。
吉达历史建筑的传统建筑风格
吉达古城内约有 400 座建筑,其历史跨度从 100 年到 1,400 年不等。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红海区域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使用海泥、石材以及从 Wadi Fatima 等附近地区采伐或经港口进口的木材,进口木材则以来自印度木材为代表。 著名的历史地标包括纳西夫宅邸、贾姆朱姆宅邸、巴阿申宅邸、卡比尔宅邸、巴纳贾宅邸、扎希德宅邸以及沙尔巴特利宅邸。
吉达古城项目
该项目致力于复兴作为 UNESCO《世界遗产名录》之一的吉达古城,旨在展现其标志性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红海东岸主要商业枢纽的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2020 年 4 月 14 日,内阁批准将吉达古城项目的管理转变为一个综合计划,重点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和环境等多个维度对该地区进行修复与开发。 该计划还涉及提供必要的公共设施及服务。 2024 年 7 月 16 日,委员会批准将该计划延长两年。 由文化部实施 ,
此项目催生了吉达古城复兴计划,并于 2021 年 9 月 6 日正式公布。 此项目为期 15 年,涵盖吉达历史城区的各类发展方向,包括基础设施与服务建设、优化自然与环境景观、提升生活品质以及推进城市发展。
哈伊勒省的岩画艺术
哈伊勒省在史上以其分布于朱拜和舒伟米斯两县的众多岩画而闻名。 2015 年 7 月 3 日,沙特王国哈伊勒省的岩画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其成为沙特第四个获此殊荣的考古遗址。 该省的岩画分布于多个著名地点,如朱拜的乌姆·桑曼山,以及舒伟米斯的拉塔和曼朱尔遗址。
朱拜的的地理位置
朱拜位于内夫得沙漠中心地带,距哈伊勒市西北约 103 公里处,地处连接东地中海与内志高原的古老商队路线之上。 它是哈伊勒市下辖的行政区之一,也是当地著名的岩画遗址所在地。 其面积约 12,500 平方公里,因拥有丰富水资源,而以颇为发达的农业远近闻名。
朱拜的考古遗址
朱拜是沙特王国境内规模最大的岩画遗址,分布着众多呈现出早期镌刻与雕刻风格的考古点。 部分岩画作品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约公元前 5,000 年至 7,000 年,这一时期有记载的岩画遗址达 12 处。 这些艺术作品中包含对长角牛以及等身大小人物形象的描绘。 公元前 5,000 年至 3,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艺术中,人类与动物形象的表现出现了显著变化。牛的形象刻画数量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对鹿、羱羊、马和瞪羚等动物的描绘。
乌姆·桑曼山
经考古发掘,沙特相关部门发现了两处中石器时代遗址,其年代约可追溯至 8 万到 4 万年前 。 第一处遗址位于乌姆·桑曼山考古区域内,而第二处则位于该山南侧。 这些遗址上的铭文,鲜活地勾勒出了昔日此地人类与动物的生活场景。 乌姆·桑曼山位于朱拜市以西,因其丰富的古代铭文、岩画以及独特的岩石形态而闻名遐迩。 这些文物的年代跨度从石器时代直至赛莫德时期。 研究人员已记录到该遗址 5,431 处赛莫德铭文以及 1,944 幅不同的动物画作,其中包括 1,378 幅大小和风格各异的骆驼画作。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 262 个人物形象。 在乌姆·桑曼山引人瞩目的岩画与铭文当中,有一幅描绘两匹马共牵一辆马车的作品。 在这些备受瞩目的石刻作品里,有雕刻成狮子模样的,有戴头巾的人物形象,还有鸟类、猴子、羱羊等动物形象。
舒伟米斯的地理位置
舒伟米斯位于 Harrat an-Nar 的北部边缘,临近将 Harrat Layla 与 Harrat an-Nar 一分为二的 Wadi al-Makhit。 该地区位于哈伊勒以南 300 公里处,面积超 50 平方公里,其因曾作为阿拉伯历史上历时最长的战役 —— Dahis 和 al-Ghabraa 之战的战场,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该区域以砂岩丘陵为显著地理特征,其岩石立面周边分布着哈伊勒省多处著名考古遗址,包括朱拜、拉塔和曼朱尔山,以及 Fadak 古城(现称 al-Hait )。 值得一提的是,舒伟米斯还留存有工艺精湛、图案繁复的饰带嵌板,其中一块长度近 12 米。
舒伟米斯的考古遗址
舒伟米斯阿拉伯半岛上的露天岩刻博物馆,其岩石表面蚀刻着丰富多样的古代岩画。 这些工艺精湛的雕刻,时间跨度涵盖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最早的可追溯至公元前 7,000 年中期,随后则是赛莫德时期(约公元前 1,500 - 2,500 年),年代最近的则是阿拉伯或前伊斯兰时期。
**媒体 [178073]**
舒伟米斯的雕刻以人和动物为主题,其中鸵鸟、骆驼、牛、狮子、豹子、羱羊和瞪羚等动物雕刻,有的与实物大小相当,有的甚至比实物更为庞大。 石刻中的人物既包含单人形象,亦有群体形象生动展现出他们从事狩猎、畜牧、社交集会以及宗教仪式等活动的场景。 该遗址中还包含以北马萨德字体、库法字体和赛莫德字体书写的铭文。 在其中一个洞穴的入口附近,可以发现在一块石头表面雕刻着人类脚印(包括成人及儿童)以及精美的各种动物的图案。
哈萨绿洲
哈萨市作为东部省最大的行政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人类在此定居的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 这里有众多历史建筑和考古遗址。
哈萨绿洲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意义
它曾是往来于亚洲 、非洲、美索不达米亚及黎凡特地区的商队的商业驿站,人们在此交易椰枣、香料和熏香。 哈萨绿洲拥有多样的地理元素,涵盖洞穴、平原、水利节点、泉水、山脉、古今运河、人类聚居点以及天然排水区域。
全球舞台上的哈萨绿洲
2018 年,在巴林首都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哈萨绿洲以文化遗产的列别被列入 UNESCO《世界遗产名录》。 其与黑格拉、德拉伊耶的图赖夫区、吉达古城及哈伊勒省的岩石艺术一道,成为沙特阿拉伯第五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点。 2020 年,哈萨绿洲凭借拥有拥有 280 口自流井,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大的由地下水维系的绿洲。 此外,根据阿拉伯旅游部长理事会的决议,它被选为 2019 年阿拉伯旅游之都。
**媒体 [178074]**
哈萨绿洲的城市遗产
哈萨绿洲拥有包括位于穆巴拉兹al-Hazm 区的萨胡德城堡在内的多处文化遗产。 这座城堡以在其围墙内发现的一门大炮命名,建于 1790 年至 1800 年间。 其建造目的是为了守护农田,并保护城市免受袭击。 该城堡设有众多设施,如清真寺、士兵营房、仓库、水井、接待厅,以及马厩。 哈萨绿洲内的另一处古迹则是贾瓦萨考古遗址,它是阿拉伯半岛东部建造的第一座清真寺,也是伊斯兰教中第二座举行周五聚礼的清真寺,仅次于先知寺。 它由当时居住在哈萨的巴努·阿卜杜拉·卡伊斯及其盟友巴努·塔米姆和巴克尔·本·瓦尔共同建造。贾瓦萨位于胡富夫,距哈萨绿洲主体约 20 公里。 这片绿洲还拥有作为阿拉伯海湾地区最古老的传统集市之一“Qaisariya 集市”。 该市场建于 1822 年,以排布紧密的店铺为特色,在封闭且有顶棚的廊道内有序排列,构成规整的行列。 作为沙特王国最大的有顶市场,约有 400 间店铺。 该市场分为两个主要区域,较大的区域位于 al-Khabbaz 街和 al-Haddadin 街之间,另一区域则位于 al-Haddadin 街和 al-Hareem 市场 [又称贝都因市场] 之间。
希马文化区
希马文化区作为考古遗址,也是规模最大的露天岩刻博物馆之一。 这里有众多考古遗址、铭文以及岩画。 希马地区的岩石艺术覆盖面积达 557 平方千米,在沙特王国被视为一处意义重大的岩石艺术遗址。 2021 年 7 月 24 日,位于纳季兰的希马文化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44 届会议期间
**媒体 [178075]**
被列入 UNESCO《世界遗产名录》。 它成为沙特第六处获此殊荣的文化遗产。
希马文化区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意义
希马文化区位于沙特王国南部纳季兰省,地处纳季兰市以北 130 公里处,曾是贯穿阿拉伯半岛南部商队路线上的重要一站。 它也曾是阿拉伯半岛的主要集市之一。 这里有超过 34 处考古遗址以及众多水井,如 Umm Nakhalah、al-Qarain、al-Janah、Saqya、al-Hamata 和 al-Habisah。
希马文化区的考古遗址
希马地区拥有众多考古遗址,这些遗址中有丰富的岩雕和岩画。 其中有一座高约 1,275 米,名为 Wadi al-Masma 的石灰岩山。 在山脚下可以发现一系列带有赛莫德文字,以及女性、小牛和骑手描绘的岩画。 另一处值得关注的地点则是 Farzah Al Hijab,这是一座位于希马井东北方向 6.2 公里处的墓地。 该遗址可追溯至前铁器时代,包含由石块整齐堆砌而成的坟墓,以及岩雕和岩画。 Wadi Shisa 是该地区另一处遗迹,其中的岩石上刻有各式各样的图画、铭文,还有一则南阿拉伯铭文。 此地已记录的铭文共计 35 处,其中有 1 处为赛伯伊铭文,25 处为南阿拉伯文字体铭文 。 另有两块格外引人注目的岩石:南边的岩石有一块巨大的壁面,上面刻有动物图案、库菲克字体的阿拉伯文铭文以及人物形象。 另一块岩石则分布着多幅画面,上面绘有两只鸵鸟、牛、羱羊、一位女性,还有一则纳巴泰铭文以及其他以阿拉伯文书写内容。
**媒体 [178076]**
希马文化区的岩刻
希马文化区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岩画群之一,在 550 幅壁面上刻有数十万处铭文与图画。 其中广为所知的例证包括在 al-Haqqun 发现的 Haqqun 铭文,其可追溯到卡布·本·阿姆鲁·本·阿卜杜勒·马纳时期;以及位于内志 Khairan 地区,一幅据信由一位旅行者创作的猎人图。
阿鲁克·巴尼·马阿里德保护区
2023 年 9 月 20 日,官方宣布阿鲁克·巴尼·马阿里德被列入 UNESCO《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沙特王国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该成果是沙特王国长期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所付诸努力的一部分,更是其坚定守护文化遗产的有力体现。 2023 年 9 月 10 日至 25 日于利雅得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45 届年度会议期间做出决定,将该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阿鲁克·巴尼·马阿里德保护区的设立
阿鲁克·巴尼·马阿里德保护区设立于 1993 年,其就面积而言,是由国家野生动物中心监管的最大保护区,占地面积约 12,787 平方公里。 该保护区内的保护工作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针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二是着眼于环境与树木的保护。
该保护区位于鲁卜哈利沙漠(或称“空境之域”)的西南边缘,从纳季兰市向北驾车约 396 公里处。 它拥有多种重要的地形地貌和天然野生动物栖息地,其中包括高大的沙丘和错落的石灰岩高原。 同时其也作为位于纳季兰省的唯一保护区。
阿鲁克·巴尼·马阿里德保护区的环境状况
该保护区的整体环境状况被评定为良好,其中的动植物群落是干旱环境的典型代表 。 保护区内最为常见的植物包括梭梭(波斯梭梭)、黍属植物(稷)、金合欢树(金合欢属多个品种)、辣木(奇异辣木)、骆驼蓬(骆驼蓬草)、柽柳以及牛角瓜(牛角瓜属) 。
阿鲁克·巴尼·马阿里德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则有阿拉伯狼、沙猫(沙丘猫)、沙狐、条纹鬣狗、蹄兔(海角蹄兔)以及草兔。 鸟类方面,有波斑鸨、沙鸡(沙鸡属多个品种)、鹧鸪(石鸡属多个品种)、灰伯劳、埃及秃鹫,以及多种百灵鸟。 该保护区也是多种爬行动物的家园,其中包括刺尾蜥(刺尾蜥属多个品种)和巨蜥(巨蜥属多个品种)。
1979 年,人类最后一次于阿拉伯半岛目睹阿拉伯羚羊便是在阿鲁克·巴尼·马阿里德保护区,这也是当时该物种在阿拉伯半岛的最后一处栖息地。 阿拉伯鸵鸟、阿拉伯沙瞪羚、阿拉伯瞪羚以及努比亚羱羊也曾在这片保护区栖息。 1995 年和 1996 年,保护区实施了阿拉伯大羚羊、阿拉伯沙瞪羚和山瞪羚的重新引入计划。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动物逐渐适应了保护区的环境,并实现了自然繁衍。
法乌考古区的文化景观
2024 年,位于利雅得省南部的 “法乌考古区文化景观” 被列入 UNESCO《世界遗产名录》,这也彰显了其作为一处文化遗址,对人类遗产具备的非凡价值。
在 2024 年 7 月 22 日至 31 日于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46 届会议期间,沙特王国成功将 “法乌考古区文化景观” 列入 UNESCO《世界遗产名录》。
伴随此次成果,至此,沙特已注册的 UNESCO 世界遗产包括:黑格拉考古遗址(2008 年)、德拉伊耶古城的图赖夫区(2010 年)、吉达古城(2014 年)、 哈伊勒省岩画遗址(2015 年)、哈萨绿洲(2018 年)、希马文化区(2021 年)、鲁克·巴尼·马阿里德保护区(2023 年),以及此次新入选的法乌考古区文化景观(2024 年) 。
法乌考古区遗址
法乌考古区位于利雅得省南部的瓦迪达瓦西县,保护区面积达 50 平方千米,周边环绕着 275 平方千米的缓冲区。 其地处鲁卜哈利沙漠(或称“空境之域”)与图瓦伊克山的交汇处,形成了一条名为 “法乌” 的狭窄通道。 这片遗址见证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多种多样的互动,留存着可追溯至早期历史时期的考古遗迹。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大片布局独特的墓地,其形制与考古学上追溯至古代的分类相契合。 该区域还拥有众多文化和建筑元素,都源自村落中一座历史悠久的商队城市。 其中包括带有灌溉系统的古代绿洲、诸多引人注目的考古发现、岩画以及铭文。
相关测试